头晕、走路不稳、说话不清…老人患罕见脑炎治疗好转后,一年半后症状突然恶化!抢救时血糖爆表至41 mmol/L(正常人空腹范围3.9~6.1 mmol/l),危急关头医生发现:脑炎和糖尿病的罪魁祸首,竟是同一种抗体!【1】
曲折的就医路:
从脑炎到糖尿病
李奶奶(化名),BMI 31kg/m2,有“耳石症”病史(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),她72岁时出现进行性走路不稳、手部精细动作变差、说话不清的症状。症状越来越重,还出现了看东西时眼球异常跳动(眼震)、动作不协调(共济失调)。
经过德国耶拿大学医院神经科医生的详细检查,包括脑部核磁(MRI)、脑电图(EEG)、神经传导检查和关键的脑脊液化验,最终确诊她患有“谷氨酸脱羧酶(GAD)抗体相关性脑炎”。她脑脊液和血液中的GAD抗体水平都非常高(脑脊液GAD: 1:32,阳性;血清GAD水平:1000 U/ml,阳性),糖化血红蛋白(HbA1c 5.9%),OGTT实验显示糖耐量受损,空腹血糖正常。
医生立即给她进行了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,效果不错,李奶奶的症状明显好转了。在随后一年半的定期随访她的神经状况一直比较稳定,甚至有所恢复,因此没有再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。
然而,一年半后,李奶奶的老毛病又犯了,走路不稳、眼球运动障碍再次加重。这次入院检查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:她的血糖值飙升至惊人的41 mmol/L (738 mg/dL),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高达13.9%,已经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(DKA)的前期状态(酮体弱阳性,pH和碱剩余尚在临界)。进一步检查发现,除了之前已知的GAD抗体(水平下降至100 U/ml),她还存在高滴度的胰岛细胞抗体(ICA, 1:320,正常范围<1:10)和显着升高的酪氨酸磷酸酶抗体(IA-2A, 391 U/ml,正常范围<10 U/ml),而C肽水平(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)仍在正常范围(2.5 ng/ml,正常范围1.1-4.4 ng/ml)。最终诊断明确:1型糖尿病。
柳暗花明:控糖是关键!
这次,治疗方向完全不同。医生立即启动了胰岛素强化治疗来控制她爆表的高血糖。令人惊奇的是,随着血糖水平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,李奶奶那些困扰她的神经症状——步态不稳、眼球运动障碍——也在短短几天内显着改善了! 这次甚至没有再用到免疫抑制剂。后续几个月,在胰岛素治疗下,她的血糖控制良好(HbA1c降至6.9%),C肽水平还有所上升(2.7 ng/ml,提示胰岛功能有部分恢复),神经状况也保持稳定。
幕后黑手:GAD抗体的“双面人生”
GAD的双重身份: 谷氨酸脱羧酶(GAD)是身体里的一个“多面手”。它既存在于大脑神经细胞中,负责把兴奋性的谷氨酸转化成抑制性的GABA(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,维持神经稳定);也存在于胰腺的β细胞中,参与胰岛素的分泌调节。
GAD抗体的“双刃剑”: 当免疫系统出错,产生了攻击自身GAD的抗体(GAD抗体)时,它就可能同时攻击这两个地方:
攻击大脑:导致神经兴奋性失衡,引发诸如脑炎(表现为共济失调、眼震、癫痫等)、僵人综合征、小脑性共济失调等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。
攻击胰腺β细胞:破坏其功能,最终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。
“抗体水平”与“表位”的玄机:
研究发现:
严重的神经性疾病(如僵人综合征)通常伴随极高水平的GAD抗体(可能上万 U/ml)。
典型的1型糖尿病中GAD抗体水平相对中枢神经疾病中的GAD抗体水平较低。
本文作者认为神经疾病相关的GAD抗体和糖尿病相关的GAD抗体,它们攻击GAD分子的表位可能不同(神经相关抗体倾向于识别“线性表位”,糖尿病相关抗体倾向于识别“构象表位”)。
关联与风险: 虽然并非所有GAD抗体阳性的神经疾病患者都会发展成糖尿病,但风险确实存在,尤其当同时检测到其他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(如IA-2A, ZnT8A,IAA等)时,风险更高。反之,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神经系统问题。
给医生和患者的启示:
早期诊断:对于表现出进行性神经症状的患者,如肌肉僵硬,动脉紧张,精细运动障碍或癫痫发作,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脑炎,考虑筛查GAD抗体。
多系统表现:35%~46%抗GAD抗体阳性的SPS患者在起病3.5~4年后诊断TIDM,而抗体阴性患者发生的可能性较小【2】。诊断了GAD抗体相关脑炎(或其他神经综合征)的患者,务必将其视为潜在的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!在初次诊断和后续长期随访中,定期监测血糖和HbA1c至关重要。像李奶奶第一次入院时HbA1c(5.9%)虽在糖尿病前期范围,但未引起足够警惕。高血糖本身就能引发或加重神经症状。
无论是被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还是1型糖尿病,都需要了解这两种疾病可能存在关联。如果出现新的或加重的神经症状(如头晕、走路不稳、抽搐、肌肉僵硬)或血糖难以控制,应及时告知医生,进行跨学科评估。
跨学科合作是关键:李奶奶的经历体现了神经内科与内分泌科(糖尿病专科)紧密协作的必要性。及时、全面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(控制炎症、控制血糖)才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。
【1】Same antibodies, new questions: interdisciplinary diagnosis in a 72-year-old female patient with encephalitis,Inn Med (Heidelb) . 2025 Jun 16. doi: 10.1007/s00108-025-01919-z.
【2 】Saiz A, Blanco Y, Sabater L, et al. Spectrum of neurological syndromes associated with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antibodies:diagnostic dues for this association!. Brain,2008,131(101:2553-2563.